祠堂又叫宗祠,不同地方的建筑风格是不一样的,比如有徽派祠堂也有闽南风格的祠堂,但是总的说来在祠堂设计和规划中要突出祠堂忠义、孝道等文化理念,其次就是祠堂的园林景观设计规划,使建筑与景观达到和谐美的特色,是当代祠堂设计规划与施工不可缺少的部分。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祠堂建筑发展历史。以下仅供参考!
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宏大,越有权势和财力的家族,他们的祠堂往往讲究,高大的厅堂、精致的雕饰、上等的用材,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。祠堂多数都有堂号,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,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,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、族人荣耀、妇女贞洁等匾额,讲究的还配有联对。
祠堂的起源与发展
祠堂一词最早在汉代出现,当时的祠堂皆建于墓所,称之为墓堂,建造比较简单,前有大门,进门即有享堂,是名门望族最早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人咸聚会议的地方。享堂后面为寝堂,是祖先的墓葬。后世的祠堂已无墓葬
相传在古代时期,只有有官爵者可以建家庙,祭祀祖先,《礼记·王制》中记载“天子七庙”,“诸侯五庙”,“大夫三庙”,“士一庙”。各有等差,平民不得立庙,祭于寝。
到了宋朝,儒学大师朱熹所著的《家礼·祠堂》明载;“君子将营宫室,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,为四龛,以奉先世神主。”封建时期聚族而居,极重宗法的百姓,以《家礼》为准,在当时就纷纷在居家之室设先祖神位,或立家庙家祠以祭祀祖先。
时至明嘉靖十五年(公元1536年),礼部尚书夏言奏议《清定功臣配享及臣民得缉始祖立家庙》说是:“臣民不得祭其始祖,先祖,而庙制也为有定则,天下之为孝子贤孙者,尚有为尽之情。
正是祠堂在中国大地上几千年的耸立着,人们天天耳濡目染,也无形的深深的扎根在国人的心中,祠堂的建立,成了每一个宗族的举族大事,丝毫不得含混,而且祠堂在无形当中也成为了一个氏族的形象,所以祠堂的修建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手机:13081975188
风水会所地址:宁波鄞州区五乡东路1588号阿育王寺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