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族祠堂,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传承。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,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。祠堂早早汉朝十七就兴盛,被很多人中式,因此建造和设计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修缮,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怀念和尊敬。
祠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:
宗族祠堂又称亲属祠堂,主要指夫妻一方为其逝去的配偶或子孙为其先辈所立之祠。两汉时期,规模最大的宗族祠堂乃皇室宗庙。此外,各郡国宗庙也蔚为大观,《汉书韦贤传》记述元成之际"凡祖宗庙在郡国六十八,合百六十七所"。
相传在当时年代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,民间不得立祠。按《礼记》规定,只有帝王、诸侯、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。直到明代嘉靖“许民间皆联宗立庙”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“家庙”,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“家庙”,其余称宗祠。
《鲁班经》卷一记载:“凡造祠宇为之家庙,前三门(大门),次东西走马廊,又次之大所,此之后明楼,茶亭,亭之后即寝堂。”广东、福建以及江浙祠堂在汉朝设计方法以三进或四进建筑构成,即大门、仪门、享堂、寝堂,有些祠堂还在后部设置庭园。
祠堂在秦代的时候就已经存在,汉代灭秦以后继承了秦代的政治制度,信仰制度也不例外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,儒学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宗法制度的稳定。宗庙是国家的正统祭祀也是祠堂提升到最高等级之后的名称。祠堂是实行孝行、孝道的基本条件,对祠堂的重视也是出现了礼仪的文化。祠堂的设计规格和建筑形式都是按照宗庙的影响建造的,祠堂的用处就是用来纪念祖上、用来宣传儒家的孝道文化意义。
手机:13081975188
风水会所地址:宁波鄞州区五乡东路1588号阿育王寺旁